凤凰娱乐-挂机,《阳羡砂壶图考》是继《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后又一部详细系统载述宜兴紫砂艺术的专著,此书之上卷为文,成书于1937年,由香港百壶山馆出版,它在《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的基础上加以考证、补遗、增添。时间跨度“溯自明代正德初创,迄于清末宣统”。两位作者均是砂壶收藏家,故能以独创的目光对壶人壶事尤其是传器加以评论和鉴赏瓦别。
全书的重点是“壶艺列传”,可贵的是他们不但为艺人列传,还别具慧眼单列“雅流”篇对文人参与紫砂壶艺详加评述,而其中关于“陈鸿寿”的条目可说是壶艺史上首次较全面地记录、介绍、评论了陈曼生及其曼生壶,是我们今天研究陈曼生紫砂艺术的珍贵资料和重要参考。本文试对此加以诠释。
一、 介绍了陈曼生平。《阳羡砂壶图考》“陈鸿寿”条目先介绍了陈曼生其人:“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一号种榆道人。乾、嘉间浙江钱塘人,嘉庆六年(1801年)卒酉拔贡,以古学受知于阮云台尚书,云台浙时与从第云伯同在幕府,有‘二陈’之称。后官江苏淮安同知……尝作宰定兴,后调海防同知,道光二年壬午卒于官,时年五十五。”
这里记述了曼生生平。作者还在按语中对陈曼生生卒年代作了推断:“曼生卒于道光二年(1822年),时年五十有五,以此推之实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戌子(1768年),故书之日乾、嘉人。盖在乾隆已二十八矣。世传曼生为嘉道间人,虽不为误,但在道光仅年余耳。”以上说法应当是正确的。只是其中提到“尝作宰宜兴”,我们翻阅了相关的宜兴县志,在这段时间县令的任命中未见陈鸿寿之名,而在嘉庆本《溧阳县志·溧阳县知县》中有“陈鸿寿,字曼生,浙江钱塘人,嘉庆辛酉拔贡,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到任”的记载;而且这本《溧阳县志》就是陈曼生任内,由他与史炳等共同修撰的,应当是可信的,所以曼生是作宰溧阳,而不是作宰宜兴,但何时离任却无记载。据《曼生壶研究》一文作者陈诵睢推测,曼生在溧阳任期可能连任两届而有5~6年,即从1811年到1816~1817年,这一说法我们认为是基本可信的。
《阳羡砂壶图考》说:陈曼生“素善书、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古雅,八分书尤简古超逸,脱尽恒蹊;篆刻追踪秦汉,为西泠八家之一;兼好六法,意到生趣盎然,山水不多着笔,悠然意远,在姚云东、程孟阳间,亦工花卉兰竹,其言曰:‘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时见天趣。’沟通论也……曼生致力诗古文辞,居恒著述自娱,有《桑连理馆集印》、《种榆山馆诗集》。”这里分别介绍了曼生的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1)书法:素善书、行楷古雅,八分书(即隶书)简古超逸,脱尽恒蹊;(2)篆刻:追踪秦汉,是西泠八家之一;(3)绘画:兼好六法(即指中国画),而且山水、花卉兰竹都能画,“不多着笔悠然意远”“意到生趣盎然”;(4)诗文:致力诗古文辞,居恒著述自娱。
可见陈曼生是一位诗、文、书、画、印全面发展的文学家、艺术家。因此,她爱好、参与壶艺能作出杰出贡献也就不奇怪了。
《阳羡砂壶图考》详细记述了陈曼生参与紫砂壶艺的过程:“曼生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式,倩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为时大彬后绝技,以推壶艺中兴。曼生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凡自刻铭、刀法遒逸,每经幕僚奏刀或代书者,悉署双款;寻常贻人之品,每壶只二百四十文,加工者价三倍。”
以上可见,曼生参与壶艺是全方位的。首先,曼生制壶注意“辨别砂质”,即根据原料不同加以设计;其次,革新造型,“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式”,即根据自己的理念、绘制、设计了全新的砂壶造型,这里的“十八式”是言其多,并非只有十八种造型款式。事实上,曼生壶的造型取材是多方面的:“如取自然现象的有‘却月’、‘饮虹’、‘横云’等;取植物形志的有‘瓜形’、‘葫芦’等;取实用器物的有‘钿盒’、‘复斗’、‘牛铎’、‘井栏’、‘合斗’、‘棋奁’、‘笠形’等,取几何形体的有‘汲直’、‘合欢’、‘春胜’、‘员珠’、‘方壶’等;仿古器物的有‘石铫’、‘百衲’、‘古春’、‘延年半瓦’、‘飞鸿延年瓦’、‘天鸡’、‘镜瓦’、‘乳鼎’等”,这些造型不但在当时改变了“承袭前代的造型,陈陈相因,大甚变化”和“繁琐、守旧、题材狭窄贫乏”的局面,从而成为简洁、明快、新颖美观的新作品、“是造型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又经历了一百七十余年,一直影响到现在紫砂茗壶产品设计制作”(以上见郭若愚《漫谈陈曼生紫砂壶的造型设计》)第三他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壶艺创作模式,即文人与艺人联手合作制壶。在曼生之前也有文人请艺人定制茗壶或在砂壶上题字刻画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曼生及其幕客则从辨别砂质、设计壶样、监制壶坯、撰刻壶铭等是全方位、全程序参与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而且曼生及其幕客均是擅长诗书画印的艺术家,他们设计的壶交由杨彭年、邵二泉等名艺人制作,再由他们亲自撰刻铭文可谓名士名工、珠联璧合,强强联手,先称双绝。在曼生的影响下,其后多有文人与艺人合作,但所取得成就很难超过曼生壶;即使在今天,曼生壶的这种合作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提倡的;第四对壶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曼生壶铭的构撰、书写和镌刻“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而这些幕客都是与曼生志趣相投的诗文饱学之士,故改变了“明清两代名手制壶,每人择刻前人诗句而漫无鉴别,或切茶而不切壶,或茶与壶俱不切”的情况,因此能“切定茗壶而贴切壶形作铭者,实始于曼生”,加之他们多为书画篆刻高手,在好题铭镌刻于壶体时能讲究刀法、布局,所以徐秀棠大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陶刻工种也是由曼生开创的。据此,《阳羡砂壶图考》评价“曼生壶”为时大彬后绝技,在壶艺史上“允推壶艺中兴”是恰如其分的。
《阳羡砂壶图考》根据所见资料及碧山壶馆的实物记述了八把曼生壶传器。这八把壶,从造型看有大壶、笠形壶、合欢壶、瓜形壶、方壶以及提梁壶等;从泥质看,除一般的紫砂泥外,还有深赫墨色、淡紫砂、粗砂等;从款识看大都是底印“阿曼陀室”方印,下有“彭年”小章;也有底印“桑连理馆”方印,下有“彭年”小章的。作者还“因研究曼生书法,叶子次周出示其尊甫所藏曼生墨迹尺牍十数通,牍尾赫然有‘阿曼陀室’印章”从而证明“阿曼陀室”是曼生室名,因此,底款“阿曼陀室”方印,下“彭年”小章,这应是曼生壶款识的标准特征;从题铭看,这些传器中既有款署“曼生铭”的,亦有署“曼生作合欢壶铭”、“老曼铭,频迦书”、“阿曼陀室铭”的,甚至有一壶题铭仅署“鸿”字,作者推测是“曼叟自用之品”,还有一把提梁壶的“阿曼陀室”印上有“眉”字隶书,“尤为别致”,可见凡署“曼生铭”的,未必是曼生亲自书刻,具体还要看其书法、刻工是善具有曼生特点,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曼生壶是以曼生为首的一批文人幕客与壶工的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这些记载为我们今天辨别、鉴识曼生壶的真伪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阳羡砂壶图考》对曼生壶铭的贡献作出了高度评价:在曼生以前“明清两代名手制壶每每镌刻前人诗句而漫天鉴别……至于切定茗壶并贴切壶形者,实始于曼生,世之欣赏由来矣:“鉴此,书中辑录了二十二则曼生壶铭,加上八柄传器中的七则,共有二十九则壶铭,这为我们今天赏析、研究曼生壶铭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以上诸铭皆频迦、听香、梅史及曼生自制,参见于彭年壶式图中(见《中国艺术家征略》)。
这些由曼生及其幕僚精心构撰的壶铭,可谓字字玑珠,句句华美,他们有的切壶切形,摹形状物妙趣横生,如“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天鸡鸣,宝露盈”等;有的切茶切水,品茶饮铭修身怡性,如“苦而旨,公孙丞相甘如醴”、“蠲忿去渴、眉寿无割”等;有的如箴言警句富有哲理,发人深省如“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内清明外,方直,吾与尔偕臧”等;有的切情切景,诗情画意,引人遐想。如“笠荫,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帘深月迥,敲棋斗茗,器无差等”。曼生的题铭,影响了一代文人,其后如瞿子冶、邓奎、梅调鼎的壶铭中都可看到曼生壶铭的影子。我们敢说自曼生的后直到目前为止,在壶铭方面,可能有一、二则题得精辟深刻但在整体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没有人可以与曼生壶铭相比,达到或超越其高度的。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紫砂壶的文化品位,细细体味深刻隽永的曼生壶题铭,并从中吸收精华,探究其创作规以指导今天壶铭的创作,这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阳羡砂壶图考》辑录汇集了近30则曼生壶铭,仅从这一点来说,在紫砂史和曼生壶艺的研究的贡献就是极其珍贵和功不可没的了。
出处:紫砂轩 发布日期:2006-6-14 23:04:05 浏览次数:822
石泉--字清竹, 号大痴. 青年陶艺家, 书画家, 安徽宣城人,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95年涉足紫砂, 得顾绍培等大师的精心指点. 运用紫砂独特的内涵, 将造型与绘画篆刻等手法, 把很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内容让其融合, 使其升华. 作品风格华而不媚, 艳而不俗, 被誉为文化壶文人壶.
黃玉麟 十三歲起就學習紫砂技藝,造詣較深。他的作品形制工整,嚴謹不苟,在選泥配色上也別出心裁,不僅善制掇球、供春、魚化龍等傳統名壺,而且還開拓了製作紫砂假山盆景的新途徑。他所制盆景或奇峰巍峨,或層巒叠嶂,或掇以瀑布、小橋和亭台房舍,妙若天成。晚年時每制一壺必精心構思,積多日方成,時人常以重金購買,可見他名聲之大
王寅春(1897年1月13日-1977年4月11日)祖籍江蘇鎮江,父輩定居宜興川埠上袁村。13歲拜制壺藝人金阿壽爲師,開始求藝生涯。三年滿師後,幫窯戶制坯當客師,24歲後在家自産自銷紫砂壺。因手藝好,上海客戶紛紛定貨,並贈“陽羨惜陰室王”印款蓋於壺底,名染滬上。後由宜興蜀山切玉聖手金石書畫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贈,寶愛此印,一生一直用此章鈐於壺底。
1934年宜興吳德盛陶器店,訂制300只花盆,外銷日本,因工期僅爲二個月,其率先採用紫砂模具擋坯成型,如期交貨。1935年到上海爲古董商龔懷希仿製紫砂古董,接觸明末清初的紫砂精品,反復揣摩,把握精神氣質,成功複製了時大彬、陳鳴遠、徐友泉、陳光明、陳小畦等名師的佳作。1937年抗戰時不惜抛棄日常生活用品,而珍藏制壺工具,爲了生計製作各式中低檔茶壺,同時亦製作《洋桶壺》、《線圓壺》,銷往泰國,《15頭咖啡茶具》銷往歐洲,並製作《96頭滿漢全席的紫砂食具》,大大提高了紫砂陶藝聲譽。1954年提攜幼子王小龍參加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與1960年兩次被評爲縣勞動模範。其制陶既快又好,技藝精巧令人讚歎。先後帶徒50餘人都是制壺快捷高手。爲人寬厚誠樸,樂於助人,愛徒如子,藝徒們對其尊如父輩,企業領導對其極爲敬重。
六十年代,多次承制國家禮品,如《十三頭咖啡茶具》、《五頭梅花周盤茶具》、《玉笠壺》、《圓條壺》、《八方盅型壺》、《六方菱花壺》、《紋井壺》等。著名京劇演員梁會超爲得其《六方菱壺》曾三次慕名到廠,遂如願。江蘇畫院著名畫家亞明設計了《亞明方壺》、《六瓣高瓜酒壺》由其製作,二位名家“遷得妙想”合作而成的佳品獨具匠心,點土成金,是留世傑作。
七十年代,年事已高,仍耕耘不息,爲滿足同仁意願,連續幾十天,製作《牛蓋洋桶壺》50餘件,件件光澤和潤,充滿大自然的泥土芳香,得者視之如寶。74歲時還創作了《裙花提梁壺》,與半浮雕於體,用冷金黃色段泥製成,造型俏麗,線條陰陽,合度流暢。
王寅春是位勤奮多産的名藝人,傳世力作頗多,有《亞明方壺》、《六方菱花壺》、《梅花周盤》、《半菊壺》、《小梅花壺》、《六瓣高瓜酒具》、《銅錘方方》、《圓條茶具》、《漢群壺》、《高流京鍾》等。技藝風格獨樹一幟,方器選型規矩挺括,敦厚樸實,筋紋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一生爲紫砂事業培養了大批技藝人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爲紫砂陶藝的繁榮和發展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王石耕原名王長根,1924年出生於宜興一個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壺製作大家,爲“民國七藝人”之一。石耕子承父業,從小就跟父親學藝制壺。在其父嚴格要求下,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秉承乃父衣缽,成爲“王派壺藝”的嫡傳。在王石耕15歲那年他頭一遭徒手獨立完成了兩把仿古壺:一把“掇球壺”、一把“線園壺”,嘴平正,口蓋准縫,頗見功力,是他壺藝生涯中的“處女作”。這兩把壺被丁蜀鎮上一位老中醫珍藏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公司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奇亿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5232077821
传真:400-822-4455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qzqs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