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皇朝平台-官方网站。竦姿洒落啸秋风,不妖不染自枯荣,一池凌乱含天趣,历尽沧桑是此生。壶若天池,枯荣自然有期,念想不断,心泉必然通往盘泉。
此炉式度端庄,风格雅致,古韵隐然,乃壶中佳品。壶身圆融饱满,珠圆玉润,挺匀有力,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配以鼎足,有古之礼器的庄重威仪。炉身刻有山水图,远山近水,景观开阔,并有吴湖帆铭文,盖款“石铭”,底款“悲石铭”。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人。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仿真果品最佳。有“陈鸣无第二”之美誉。
“供春壶”在砂壶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除了明正德年间供春外,清代制壶高手黄玉麟也擅做此壶。此壶造型似树瘿壶,壶身通体纹理缠绕,形如嶙峋老树,瘿瘤满布,以枝梗为把,弯流敦实。整器质朴古拙,把握舒适,出水流畅,自然生动。此“夔龙供春壶”由裴石民、汪寅仙师徒合制,在继承古壶的质朴稚趣的同时,以杏叶为壶盖,以叶梗上趴着一条既灵气生动却也憨态可掬的夔龙,与前人作品相比,更有逸趣、更富生机。
此件扁圆壶,从流把延续至壶盖、壶身至壶底,仅用曲线过渡,没有一个棱角和一根多余的线条,像一位气定神闲的老人端坐,自然而饱满,简单却不单调。
此壶紫泥胎,质地细腻,呈扁圆形。裴石民,十四岁拜姐夫江祖臣为师,年少成名,二十二岁到江苏利永陶器公司制作紫砂器,有“陈鸣远第二”的雅号。
说明:此壶光素器传统壶式,壶身呈扁锥体,耳形鋬,直流,平肩高颈,壶盖平圆,盖沿长于壶口,似草帽。钟鼻形纽,提拿方便。整壶以稳重素朴之风貌,引人注目品鉴。
此壶矮颈,扁圆腹,平底,短流,圈把,牛鼻盖,泥质细润。牛盖莲子为裴石民经典作品之一。
说明:此壶创作於上世纪六十年代,造型取材柿子状,成型方法上下对合,此种技法也常见於裴老类似作品。整器製作精良、泥料纯正、古雅质朴、韵味十足。
传统的经典造型之一,简朴古雅,舒展大方,气度轩昂,神采丰赡。壶身稳重,嘴嘴取势向上伸展,飞把卷曲自然,壶盖妥贴,宛如天生,线面交替过渡自然,工艺细致,高雅浑厚。
说明:莫悟奇十分爱好紫砂陶。上世纪20年代,经紫砂艺人陈光明介绍,裴石民与莫相识并结为知己,并应邀住在上海莫家合作制陶,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两人共同设计构思,或莫剪出纸样,由裴捏制成坯,然后专雇一小木船运至宜兴蜀山,烧成后再运回上海莫家。这批作品有上百件之多,它们造型古朴别致,别具一格,其中部分由莫制成盆景放在橱窗里展览,观者赞不绝口,一时竟以悟奇壶、悟奇盆传之于世。这批作品大都盖有悟奇制陶、悟奇所作及冶陶印章,但很少有制作者裴石民之章,悟奇壶、悟奇盆已成为紫砂艺术之珍品。
参考:1.《石民冶陶-裴石民紫砂艺术》P61,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裴峻峰主编,2009年。
2.《紫韻雅玩-中国紫砂精品珍赏》P144-P145,天地方圆杂志社出版,黄怡嘉,李富美主编。
顾老对秦钟壶之评价:“以超凡入圣的构思,借秦钟之形改为紫砂壶;严峻肃穆的钟,因之化为清秀不俗的壶。作者克服难状之情,把二者凝重浑厚的共通点作为基因,按功能的需求加以添饰,遂成就了一件紫砂壶的珍品。”
此壶乃裴石民专为周良骏所定制。然说到周良骏,其为上海著名的收藏家,与裴老先生晚年的作品及上海的一些紫砂爱好者密不可分。1966年文革兴起,紫砂厂陈列室受到了的冲击,老艺人的地位一落千丈,1967年一批上海紫砂爱好者冲破寒流,周良骏就是其中一个,他生前十分喜爱裴石民的作品,也深知其喜好。在文革中,他数次来到蜀山,每次来时都要带上热带鱼、小石榴等各种盆景以及当时十分紧缺的肥皂、灯泡等生活用品。裴石民因此和他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不仅为他制作了许多茶壶和小花盆,而且在家中的阁楼上翻箱倒柜,几乎把家中存有的作品全部送给了他,此件作品就是当年裴石民专为周良骏所作。当时裴老先生不少作品上镌有“裴石民年七十六制”的长方篆书印款,此印便是由周良骏请上海画家钱瘦铁刻的,是他推进了裴老晚年的创作高峰,也是其与后继的藏家们,使得祖父这么多的作品能如此完整的保存下来。
细品此壶,壶身与盖合上为一梨式,嵌盖,圈足,梨把为钮,把与流呈90度,是当年日本客商定做的样式。
说明:此壶材质为紫泥。荷叶重叠包裹壶身,清心明目,饱满圆润,莲蓬作壶盖,上停一只蜜蜂,卷曲的荷叶巧塑成嘴,生动有趣,造型别致。荷花喻君子,乃高洁的象征。裴石民擅制紫砂茗壶、文房清玩和花果小品,此壶典雅不失灵动,是典型的“裴式”风格。
作者简介:裴石民,原名裴云庆,又名裴石铭、裴德铭。宜兴蜀山人,有“鸣远第二”之称,当代七大紫砂老艺人之一。
此壶器身平肩、高颈,平盖桥钮,直嘴,方形柱把,整器简洁明快,如钟似帽,古朴凝重,刚劲古雅,构思别致,名曰“鱼罩壶”。盖内钤“石民”小章,底钤“裴石民年七十六制”,但并不能证明此件作品为裴石民76岁时所制,而是晚年创作的标记。
裴石民,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人。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有“陈鸣无第二”之美誉。成熟期间精品之作,以中小件为主,造型常以古器作借鉴,以超凡的构思,能放能收,简繁匀称,既能作典雅脱俗的光素茗壶,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茶具,风格清秀不俗,技艺精湛严谨,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为紫砂历史上求新求变,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胎质明润坚结,色为淡朱红色,晶莹玉润。气度温厚敦雅,流把自然丰厚,棋子钮一蹴而就,更显从容淡然之态,气韵天成,洵为高手佳作。民国期大家均喜用丰美之“包嘴”,本壶亦具典型民国时代特征。
说明:此壶为瓜型,亦似葫芦。是取自自然瓜果造型而极其精简后所创制。直流微微上曲,耳形鋬,流鋬均设计在壶体上部,壶身腰部略微收紧,壶腹及底部略大,给人以稳重之感。壶盖隆起,压于壶口,钮为瓜蒂,提拿便利。整体观之,稳重中富有巧思,线条流畅,具有古雅质朴之老味。
说明:饱满的圆腹护身上镶嵌着荸荠、西瓜子、花生、大栗、葵花子和红枣,一只两脚弯弯的老菱为把,一只倒放的雁来蕈为盖,其把为纽,旁边支撑一只小蕈。莲蓬、荔枝、石榴形成三足。
说明:石瓢壶为传统造型,此石瓢造型身筒圆润,壶盖与壶体过渡自然,线条流畅。底足较高,使此壶无臃肿拖沓之感。耳形把,直流,出水自然顺畅。
说明:此壶为悟奇壶系列之一。扁圆形的壶身,似五圈粗绳盘起,短流从绳圈中自然伸出,壶体最下端较宽大,下设有三足,托起整个壶身。壶鋬为一长三角形提梁,形似绳索,与壶身连接处斑斑驳驳,与壶面相合。圆形壶盖以嵌盖式与壶面形成平面,纽为一段细绳,状如拱桥。整壶以自然物品为创意之源,于粗犷中藏精细。一改仿古之风,是当时历史时期的富有新意的创新壶艺作品。悟奇壶,是20世纪驰名沪上的魔术大师莫悟奇(1887-1958),与紫砂名家裴石民联袂而作。在20世纪20年代,经由紫砂艺人陈光明介绍,裴石民与莫氏相识并结为知己,并应邀住在上海莫家合作制陶,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两人共同设计构思,或莫剪出纸样,由裴捏制成坯,然后专雇一小木船运至宜兴蜀山,烧成后再运回上海莫家。莫悟奇的奇思妙想加上裴石民的心灵手巧,则佳作倍出。所创作品造型古朴别致,别具一格,其中部分由莫制成盆景放在橱窗里展览,观者赞不绝口,一时竟以“悟奇壶”、“悟奇盆”传之于世。作品大都盖有“悟奇制陶”、“悟奇所作”及“冶陶”印章,但很少有制作者裴石民之章,“悟奇壶”、“悟奇盆”已成为紫砂艺术之珍品。
裴石民(1892-1976),男,原名德铭、云庆宜兴蜀山南街人,七大老艺人之一。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除茶壶以外,文房雅玩,杯盘炉鼎、花盆假山、花果小件均有创作,形态各异、风格多样。其代表作有:《串顶秦钟壶》、《三足鼎壶》、《南瓜壶》、《三足传炉壶》、《金蝉水盂》、《田螺水盂》等。曾为宜兴名士储南强所藏明代供春《树瘿壶》配盖,为南京博物馆清代圣思《桃杯》配托盘,被誉为紫砂艺品之“二美”。
莫悟奇(1887-1959),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南派魔术创始人,酷爱紫砂艺术,约在1924年时,聘请紫砂名师裴石民为其制陶。两人因志同道合称为挚友,常在一起研讨、制作各种紫砂珍品。裴石民老艺人在其逝世后,创制形似“蚕蛹”,底款为“悟奇所作”的系列壶式来纪念莫悟奇先生。
赏析:“盘筑瓮形壶”壶身呈瓮形,造型如蚕蛹;短直流、耳廓把;压盖式、桥梁钮。因此款壶为手塑成型,故用泥稍多,壶偏重。“盘筑瓮形壶”为裴石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创作系列作品中的一款,此系列亦被称为“莫悟奇”茶具,多见“悟奇所作”这枚章款。
参阅:《石民冶陶—裴石民紫砂艺术》第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
裴石民(1892-1976),男,原名德铭、云庆宜兴蜀山南街人,七大老艺人之一。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除茶壶以外,文房雅玩,杯盘炉鼎、花盆假山、花果小件均有创作,形态各异、风格多样。其代表作有:《串顶秦钟壶》、《三足鼎壶》、《南瓜壶》、《三足传炉壶》、《金蝉水盂》、《田螺水盂》等。曾为宜兴名士储南强所藏明代供春《树瘿壶》配盖,为南京博物馆清代圣思《桃杯》配托盘,被誉为紫砂艺品之“二美”。
赏析:此壶型犹如水瓢,桥钮、盖面微凸,壶盖与壶体过渡自然,线条流畅。底部有三个乳丁状足,使此壶无臃肿拖沓之感。耳形把,直流,出水自然顺畅。整壶质地细腻,造型圆润,气韵高雅。
参阅:《石民冶陶—裴石民紫砂艺术》第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
当代宜兴紫砂名师,善制紫砂茗壶、文房清玩和花果小品。曾为宜兴名士储南强所藏明代供春《树瘿壶》配盖,为南京博物馆清代圣思《桃杯》配托盘,被誉为紫砂艺品之“二美”。裴氏紫砂技艺,名闻江南,有“陈鸣远第二”美称。
裴石民(1892-1979),当代宜兴紫砂名师,名闻江南,有“陈鸣远第二”美称。优秀的制陶天赋,严格的紫砂陶艺训练,以及江南文士精神的熏陶,使其成为极具中华文人风韵的陶艺大师。裴石民善制紫砂茗壶、文房清玩和花果小品。曾为宜兴名士储南强所藏明代供春《树瘿壶》配盖,为南京博物馆清代圣思《桃杯》配托盘,被誉为紫砂艺品之“二美”。
壶身为扁球形,鼓腹,平底内凹。壶盖嵌入壶内与壶身平齐,结合紧密,不差分毫。桥型钮,短弯流造型独特,方形横梁跨于壶上,转折自如。壶底钤“裴石铭”印款,盖内钤“冶匋”小印。纵观此壶,流、提梁等处区别于传统造型的细微变化,为整把壶平添了几分稚拙之气,于平凡中见匠心独运。
裴石民(1892-1979),“紫砂七老”(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之一,原名裴庆云,又名裴德铭,其幼时念过几年私塾,14岁拜大浦姐夫祖臣为师,学习制陶技术,作品有;悟奇治陶印,造型古意盎然,制作精细,颇为好友珍爱,其技艺闻名江南,并博得了”陈鸣远第二”的雅号。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人。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尤以仿真果品最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
虞顺恩,浙江慈溪人,上海财阀虞洽卿长子,民国时期中国金融家、实业家。虞氏是民国时期中国紫砂陶收藏大家,曾斥巨资支持中国的紫砂制作和艺术发展,是紫砂文化复兴的关键人物之一,而虞氏本人热衷“紫砂复古”。近现代紫砂艺术大师蒋蓉早年曾受雇于虞氏,留有深刻回忆。当时虞是海上著名“虞家花园”的主人。蒋蓉早年曾在虞家专为虞家花园制作紫砂花盆,深得虞氏称赞。蒋蓉对虞氏印象为“博古通今无所不晓”,“说到紫砂,虞老先生更是如数家珍,好多事情都是我闻所未闻的”(见《紫砂大师访谈录》,贺云翱主编,文物出版社,2008年)。
说明:此拍品为两件紫砂花盆,品相完好,为仿生造型。一高一矮的两件紫砂松段花盆,高身筒的松段盆表面装饰松皮花纹相对较浅,有枝段结疤及其似人字形平滑大结疤,线条自然向下延伸成孔洞,便于通风。矮身筒的松段盆装饰繁复,筒中段以金钱松虬枝伏贴于体,并有结疤相互映衬,枝头刻绘的松针宛若花朵,惟妙惟肖。款识:冶匋底款,宝藏底款。
扁腹壶身,扁而不塌,沉稳宁静。肩上弧度润泽饱满,暗接流、把,前后一气贯通,自然流畅浑成一体,韵味无穷。口延转接线条交待明确、干净利落。盖纽圆润暗与流、把呼应。做工细腻,技艺出众,且散发隽永神韵,令人再三观之,每有所得。
赏析:此壶为民国初年流行的翻盖柿子式,壶体扁圆,紫砂纯正,色泽发栗。四条棱线由口沿流畅过渡至壶底,采用一捺底;盖面柿叶内翻,钮为柿柄,形态自然亲和,颇有农家风韵;短弯流,环形把,均以树枝斑驳孔洞为造型,极为仿生。壶身一面草书刻铭唐代顾况《茶赋》句“轻烟细雨霭然浮,爽气淡烟风雨秋”,署款“泽民先生雅赏 德明敬赠”;另一面刻绘山野村居图,淡雅清新,与壶体的农家风韵不谋而合
说明:此壶壶式与宋代执壶极似,修长的三弯壶流、耳形飞鋬,高颈长身筒,壶腹向下收起后,渐撇出壶底,给人以稳定感。壶盖平整中微隆,橄榄形壶纽,提拿方便。紫泥胎质,型美良材。
壶呈葫芦形,以蒂为钮,短弯流置于肩部,耳形柄。壶底钤“裴石民”篆书印款,盖内钤“石民”印款。葫芦造型的紫砂壶自明代以来屡有陶手制作,然而裴氏“葫芦壶”风格鲜明,造型独具一格,卓尔不群。此壶应为裴石民六十年代左右作品,相关资料曾刊登于吉林出版社《紫砂•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一书。
此件紫砂瓶以四种颜色紫砂泥制成,绿色长颈瓶。颈部粗而高,腹身扁圆,下接底部褐色底座。台座层层迭涩,呈双层阶梯状,上面有条条粗细不等的阳起弦纹,另有模印压花作为点缀。瓶颈部以紫泥高浮雕老梅一枝,枝干木纹瘿理细致表现。枝上梅花以黄色泥料而作,花瓣片片,筋脉分明。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人。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模拟果品最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
此壶制作,正值五十年代初期,各位艺人竞艺比高低之际,茗壶出品水平较高。底钤“宜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章,为社员共享壶款。裴石民喜用自己配置的团黄色泥,色艳似金。此壶身似桃非桃,一捺底。嵌盖,口边有一圈线纹,三弯桃桩嘴,卷曲桃枝把,枝节老练干脆,无雕琢之气。抚摸舒适,冲茶倾倒方便。一面枝叶飘逸,塑五个寿桃,二只蝙蝠,另一面贴一对蝙蝠,桃桩的,桃子用红泥着色,醒目艳丽。裴石民制作花塑器常对景物写生,当时裴氏年过六十,其技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地,此壶更显可贵。
此壶由浅赭色沙泥制成,南瓜造型,外观圆润可爱。盖钮塑成南瓜把,盖内有凸起的棱,可防止壶盖滑动。壶流弯曲,上面攀附叶片。耳把修饰成枝干形状,底端生出枝叶与小瓜若干,三枚小瓜底部削平,起到了支撑作用。此壶造型规整,形象逼真,做工精细,给人以栩栩如生、生机勃勃之感。底落“裴石民”款。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人,尤以仿真果品最佳。
茶壶以紫砂为质,砂质细腻,壶壁外表平滑,光泽温润含蓄。壶身宛若莲子造型,此类壶型为清代始创,至民国仍流行于世。茶壶壶身平沿、短颈、颈部略为突鼓,腹部外弧,向下斜收内敛,使莲子壶造型于圆融婉转之中又富于高挑轻逸之态。壶身肩部一侧作流嘴,体型浑圆短小,自根部向上斜出,经中部略向外翻并由粗渐细,壶身另侧亦于肩部出执把,近呈耳状,于腹部下端连入壶身。茶壶顶盖沿边作方唇,中部内收,坐半圆形向上隆起,壶盖中心上接提钮,作半圆形,中部镂空。
壶盖、底分刻阳文“石民”、“石民氏”款,其为近代紫砂大师裴石民,其原名裴庆云,小名德铭,云庆宜兴蜀山南街人,裴石民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此件莲子壶造型典雅,为名家珍品,当珍视之。
此壶直筒式,泥胎深赭掺砂,深浅粗细,烁若繁星,耸颈斜肩,流嘴笔挺,随形扣把,宛若耳状,钮呈桥式,口盖密合,壶底内凹呈圈足。
紫砂壶质地细腻,造型圆润,气韵高雅。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柱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份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
裴石民(1892-1976),十四岁拜姐夫江祖臣为师,年少成名,廿二岁到江苏利永陶器公司制作紫砂器,技艺闻名江南,有“陈鸣远第二”的雅号。其所制作器物造型古朴完美,每件作品皆费工时,加之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作品清秀不俗。
说明:壶形略扁,如同斗笠,造型别具一格,轮廓周正,比例恰当,壶嘴合理,注茶流畅,把平稳当,口盖严密。
说明:此壶砂质上 ,形制优美大气,包浆老道自然,壶身高耸由上至下收敛,自然流畅。流短有劲,环耳形把手,不娇不扬。
一盆为紫泥胎,椭圆状,蒲包口,平底承四足,盆底开双孔,钤有三方印“裴”、“石民”、“七十五岁”。蒲包口盆为明清时期的经典款式,沿用至今。另一件为巧色松段杯子,杯身塑以松段式,鋬环亦塑枝干状,其型蜿蜒如虹虬,松段与枝干瘿疤嶙峋,全器构思奇趣。杯底钤有“石民”。
参阅:《石民制陶-裴石民紫砂艺术》,第1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
此壶器形独特,形制古朴,不琢精工,但求野趣。盖钮塑以干枯树枝,壶身亦作老木干之状,一派浑然天趣。盖内及壶底皆有裴石民款。类似作品罕见,于台湾著名藏家黄正雄先生处珍藏此造型茶具一套,或云为裴石民受邀于魔术师莫悟奇(1887-1959)所制。
裴石民出生于蜀山古南街,著名的“紫砂七艺人”之一。宜兴紫砂艺术一代宗师。
裴石民曾游艺上海,并为沪上魔术大师莫悟奇制陶,见多识广。他曾为储氏供春壶配盖,为圣思桃杯配托。他的艺术风格是构思精巧雅致,制作技艺精湛。每件作品都要谋篇结构,打好腹稿后再动手,出手即是精品力作。这也是裴老作品存世极少的原因之一。
壶形直筒四方,色呈铁栗泛,砂质隐现,古朴细润,百年摩挲把玩,通体包浆自然。底钤印款:“裴石民”。
裴石民(1892-1976),十四学艺,年少成名,中年得“鸣远第二”雅号。其作品古朴完美,别树一帜,且以中小件为主,每式多则五、六件,少则二、三件,决无批量。
壶式珠钮大线,砂质隐现,造型扁圆,腰线鼓出向上下收敛,屈曲和谐,钢柔相济。流短微曲,把作环式,短颈平盖宝珠钮。整器形制简朴,素雅大方。底钤“怀古氏”阳文方印,盖内树叶款:“庆林”。
公司地址:山东省威海市奇亿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5232077821
传真:400-822-4455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qzqs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