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体育用品外贸出口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股新兴力量。从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到山东宁津的健身器材生产基地,再到浙江慈溪的水上运动用品企业,中国体育用品正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中国体育用品外贸出口成绩斐然。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 年出口额达 283.96 亿美元,同比增长 6.77% ,2025 年上半年出口额也超 149 亿美元。在全球市场需求复苏和供应链调整的双重推动下,我国体育用品行业持续释放积极信号。
健身器材作为出口 “主力军”,增长尤为显著。2024 年健身器材出口 50.4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13%,2025 年上半年健身器材出口 27.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63%。疫情影响下,人们对健康关注度提升,居家健身需求激增,刺激了全球对健身器材的采购。国内健身器材企业凭借完备产业链、强大生产能力及快速交货优势,迅速响应市场需求,跑步机、哑铃等产品订单不断。如山东宁津作为全国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产品远销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 年主营业务收入超 120 亿元。
球类产品受国际体育赛事影响,出口波动中蕴含机遇。2024 年受欧洲杯、美洲杯和巴黎奥运会等赛事带动,义乌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 96.8 亿元,同比增长 30.2%。2025 年受 2026 美加墨世界杯影响,前 7 个月,义乌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 67.8 亿元,同比增长 16.8%,其中对美加墨出口 18.8 亿元,增长 10.0% 。但行业整体需求仍有待提升,部分球类企业订单增长未达预期。
运动服饰、人造草等品类则面临挑战。2025 年上半年,运动服、运动鞋、人造草出口出现较大程度下跌,跌幅均超 10%。国际品牌竞争、贸易壁垒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制约了这些品类的出口增长。
关税壁垒与贸易保护主义升级,成为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的一大阻碍。美国频繁滥用关税政策,对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造成冲击。2025 年年初美国关税政策及 4 月发起的 “对等关税” 贸易战,严重影响对美出口,使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增速放缓。尽管我国产品凭借性价比和质量优势,对美出口下降幅度低于预期,但关税增加了企业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削弱了价格竞争力。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订单转移,改变着全球贸易格局。部分国家和地区为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鼓励制造业回流或向其他低成本国家转移。一些东南亚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体育用品生产订单。我国体育用品企业面临订单流失风险,需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供应链韧性。
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低价竞争现象普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企业为争夺订单,陷入低价竞争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个行业利润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同时,随着全球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环保、社会责任等要求提高,企业需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满足国际市场高标准。
浙江酷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水上户外运动用品,通过自主创新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公司对皮划艇进行原料、工艺和模具创新,采用吹塑工艺将生产时间从 1 小时缩短至 6 分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近两年新增模具 300 多副,新品开发超百项,新增流水线 条,产能翻番。产品功能配置贴合欧美消费者偏好,市场反馈良好,今年前 8 个月销售量已与去年全年持平。
安徽光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重视品牌建设,推动羽毛球产品 “飞” 向全球。公司创立 “翎美” 品牌,凭借精细工艺和优良质量,在近 20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代理销售网络,在泰国、印度及中东地区,“翎美” 鹅毛球市场份额占比超 50%,还被世界羽联评定为 “国际比赛用球”。公司年产量 3600 万只,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年出口额约 1.5 亿元。
义乌球类外贸人陈绍美坚持品牌化和差异化策略。其公司拥有工厂、店铺、品牌,注重产品品质,开发高耐磨皮料,成本虽高但保证了产品质量。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者偏好,自主设计新花型,每月推出新品。同时,开发多价格档次产品,满足新兴市场不同预算客户需求,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在研发创新方面,企业应加大投入,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加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研究,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研发更环保、高性能的运动装备材料,利用智能技术开发具有个性化锻炼方案、数据监测功能的健身器材。鼓励企业在设计、工艺、功能等方面创新,推出独特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
品牌建设至关重要。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制定长期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参加国际体育展会、赞助体育赛事、与体育明星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售后服务,积累品牌口碑,逐步从代工模式向自主品牌出口转变。
优化市场布局是关键。一方面,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深入了解当地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调整产品策略,提高产品适配性。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大。企业可借助 “一带一路” 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通过建立销售网络、设立生产基地等方式,降低成本,打开市场。
加强行业协作,共同应对挑战。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企业交流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应对贸易摩擦,通过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避免低价竞争。推动行业标准制定,提高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和国际话语权。
随着全球体育产业持续发展,我国体育用品外贸出口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需通过创新驱动、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行业协作,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全球体育用品市场浪潮中乘风破浪,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外贸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